我国南北地区在气候上有很大的差异。根据我国长期以来的气象记录,在北方地区小寒节气比大寒节气冷;但对于南方大部地区来说,却是大寒节气要比小寒节气更冷。据气候数据统计,我国北方大部一年中最冷的时间段是每年公历的1月中旬(10日—20日);每年的小寒节气从1月5—7日开始,一个节气约15天,中旬恰在小寒节气之内;因此,对北方大部地区来说,小寒的确冷于大寒。但对于南方大部地区来说,却是大寒节气时最冷;大寒节气一般从1月20日(1月下旬)开始,1月下旬恰是南方一年中最冷的时候。
俗话说,“小寒大寒,冷成冰团”。小寒正处二九、三九时段,“冷在三九、四九”,其严寒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。饮食上,涮羊肉火锅、吃糖炒栗子、烤白薯成为小寒时尚。俗语说“三九补一冬,来年无病痛”,说的就是冬令食羊肉调养身体的做法。生活上,除注意日常保暖外,进入小寒年味渐浓。古时,人们对小寒颇重视,但随着时代变迁,已渐渐淡化,人们只能从生活中寻找出点点痕迹。
江南一带有“小寒大寒,冷成冰团”的说法,也是说,这个节气,年轻人注意不要食用过多肥甘厚味,辛辣之品,以免长出痤疮之类。在饮食上,南京和广东在饮食上颇有自己的特色。
南京人在小寒季节里有一套地域特色的体育锻炼方式,如跳绳、踢毽子、滚铁环,挤油渣渣(靠着墙壁相互挤)、斗鸡(盘起一脚,一脚独立,相互对斗)等。如果遇到下雪,则更是欢呼雀跃,打雪仗、堆雪人,很快就会全身暖和,血脉通畅。
广州传统,小寒早上吃糯米饭,为避免太糯,一般是60%糯米40%香米,把腊肉和腊肠切碎,炒熟,花生米炒熟,加一些碎葱白,拌在饭里面吃。广东人很讲究食疗。小寒因处隆冬,土气旺,肾气弱,因此,饮食方面宜减甘增苦,补心助肺,调理肾脏。池晓玲说,所谓“三九补一冬”,但小寒时切记不可大补。
小寒时节要继续抓好春花作物的培育,做好防冻、防湿工作,力争春花好收成。要防止积雪冻雨压断和竹林果木,冬季多大雾、大风天,海上或江湖捕鱼、养殖作业需特别注意安全。季风气候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,季风气候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。从降水的季节分布状况来看,我国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,也就是东南季风盛行的时候。在冬季,我国盛行来自亚欧大陆内部的西北季风,水汽含量很少,形成的降水也不多。小寒、大寒是一年中降水最少的两个节气。
根据我国长期以来的气象记录,在北方地区大寒节气是没有小寒节气冷的。众所周知,二十四个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。北方地区既然小寒更冷,古人为啥要在小寒后又加一个大寒,而不是倒过来排列呢?原来,古人特别讲“物极必反”,认为寒暑交替的“天道”是寒冷之后迅速回暖,如果先大寒后小寒,从字面上就找不到最冷后“回暖”的感觉了,所以把大寒放后面,让大寒后回归立春,这才符合“物极必反”之道。还有一种说法,指冬季的小寒正好与夏季的“小暑”相对应,所以称为“小寒”;冬季的大寒恰好与夏季的“大暑”相对应,所以才称为“大寒”。
小寒节气,天气寒冷,从生活到养生,都有许多需要讲究的地方。生活上,小寒之前要做好防寒抗寒准备,储存食物,准备衣物,小寒一到,要做好日常保暖。饮食上,俗话说“三九补一冬,来年无病痛”,说的就是冬令食羊肉调养身体的做法。日常饮食中国,小寒时节的到来,人们饮食以食用羊肉、鸭肉等常见食物。
到了小寒时节,也是老中医和中药房最忙的时候,一般入冬时熬制的膏方都吃得差不多了。到了此时,有的人家会再熬制一点,吃到春节前后。
养生中,小寒时节以进补为主,也是进补的最佳时节,但进补并非一味地大量食用滋补品,而需要针对性,并且要有一定的节制性。按照传统中医理论,滋补分为四类,即补气、补血、补阴、补阳。
虽然小寒时节是“进补”的最佳时期,但进补并非吃大量的滋补品就可以了,一定要有的放矢。按照传统中医理论,滋补分为四类,即补气、补血、补阴、补阳。
民谚曰:“冬天动一动,少闹一场病;冬到懒一懒,多喝药一碗。”这说明了冬季锻炼的重要性。在这干冷的日子里,宜多进行户外的运动,如晨早的慢跑、跳绳、踢毽等。还要在精神上宜静神少虑、畅达乐观,不为琐事劳神,心态平和,增添乐趣。在此节气里,患心脏病和高血压病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,患“中风”者增多。中医认为,人体内的血液,得温则易于流动,得寒就容易停滞,所谓“血遇寒则凝”,说的就是这个道理。所以保暖工作一定要做好,尤其是老年人。
文章资料来源自百度百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