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诗经》里诗《蒹葭》寥寥数语描绘了一个隽永千年的画面,代代传唱。“白露为霜”所描绘的时节,我想大家应该都知晓。白露时节有白露,这个画面当时发生的时间节点,应该是二十四节气里的白露左右。
白露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,当太阳到达黄经165°时为白露节气。白露是“二十四节气”中的第十五个节气,秋天的第三个节气,代表着孟秋时节的结束以及仲秋时节的开始。“白露”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重要节令。白露节气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,是秋季由热转凉的转折点。白露时节,秋风在降温的同时,把空气中的水分也吹干了,这种干燥的气候特点称为“秋燥”,白露的气候特点就是干燥。
玄鸟归:此时自北而往南迁也,燕乃南方之鸟,故曰归。
群鸟养羞:指储藏食物。“羞”是“馐”的本字。古代“羞”、“馐”通用。
白露前后,夏日残留的暑气逐渐消失,天地的阴气上升扩散,天气渐渐转凉,清晨的露水日益加厚,在草叶面上凝结成一层白白的水滴,这也是“白露”名由之一。植物开始有露水。进入白露节气后,夏季风逐步被冬季风所代替,冷空气转守为攻,暖空气逐渐退避三舍。冷空气分批南下,往往带来一定范围的降温幅度。“白露秋风夜,一夜凉一夜”的谚语就是人们用来形容温度下降速度加快的情形。
“白露白迷迷,秋分稻秀齐。”意思是说,白露前后若有露,则晚稻将有好收成。
白露即为典型的秋季气候,容易出现口干、唇干、鼻干、咽干及大便干结、皮肤干裂等症状。预防秋燥的方法很多,可适当地多食用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品,比如蔬菜里的绿叶菜,也可选用一些宣肺化痰、滋阴益气的中药,如人参、沙参、西洋参、百合、杏仁、川贝等,对缓解秋燥多有良效。对普通大众来说,简单实用的药膳、食疗似乎更容易接受。
大枣:宁心安神
菊花:祛燥润喉
注:部分资料来源百度百科。